作为畜牧学科领域近年来表现突出的青年才俊,刘玉兰可谓是典型的科研先锋。2003年回校工作之初,为了尽快启动自己的科研工作,她在经费没有到位,甚至项目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,自垫2万多元买试验材料,带着学生购买、安装鸡笼,设计、安装取暖设施。
刘玉兰一直笃信“天道酬勤”的信条,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潜心科研,超额付出也带来超额回报。她先后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主讲的3门本科生、2门研究生专业课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一、二等奖。她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、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获得者、曾经是参与国家973项目70多名课题组成员中最年轻的专家……
顶天立地,联结社会大讲堂
多年来,刘玉兰始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。她从事畜牧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,一方面在实验室以仔猪为模型将营养学研究深入到细胞、分子水平,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本学科国际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上,并获得多个学术奖项,得到国际国内同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;另一方面,她放下“高大上”的教授身段,时常深入生产企业,走入农村养殖场,伴着猪鸡,闻着粪臭,探索实践,致力于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,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产品科技含量。
刘玉兰来自农村,是最接地气的科学家,她常说:“实验室是我们的主阵地,养殖场是我们的主战场。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科技奖励固然很重要,但将这些应用到养殖实践中,解决当前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,提升行业科技应用水平更重要。一个是顶天,一个是立地,两者结合就是要实现产研协作,共同提升。”
“在学校,我们要能胜任科研创新工作,指引学生成长成才;在校外,我们要能研发创新产品,解决生产实际问题。”刘玉兰这样要求着自己。
这些年,刘玉兰先后与湖北、上海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西等地的多个企业一起开展产学研协作,将知识创新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,开发了多个新产品系列,使企业技术管理与产品科技含量大幅提升,帮助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。连带她的学生们也受到企业欢迎,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。
在大学生就业面临新形势、新环境下,刘玉兰以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契机,主动推荐学生参加该项目合作的一家知名公司的暑期实习,让学生了解大公司的运营管理方式,增加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,并促成了3名学生的顺利签约。此后,她又牵线搭桥促成了学校与该公司签定 “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协议”,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与发展机会提供了平台。
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奔波在产学研协作前线,刘玉兰总是充满热情,不断给自己“加码”。在协同创新中,总能看到她的身影;在产业需求交流平台上,总能听到她的声音。她常说:“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行业运用,我自己很欣慰,这种‘联结'能解决当前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对我们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很重要。”
在刘玉兰看来,如果自己的人生还算有所收获的话,专注、自律、真诚这些特质是必要的保障。
“未来,我希望在课堂上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努力把专业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、学以致用、毕生难忘的课程。”刘玉兰仍在不断追寻自己的下一个目标。(记者熊源、通讯员程家才、王丽英、聂铭静)
文章来源:《轻工标准与质量》 网址: http://www.qgbzyzl.cn/zonghexinwen/2022/0305/1061.html
轻工标准与质量投稿 | 轻工标准与质量编辑部| 轻工标准与质量版面费 | 轻工标准与质量论文发表 | 轻工标准与质量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轻工标准与质量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